我國古代人是如何保護牙齒的

Rated: , 0 Comments
Total hits: 26
Posted on: 12/20/21
我國古代人是如何保護牙齒的
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曆史的文明古國。從一些留存下來的文字資料上得知,在很早以前,我國古人不僅已經明確認識到解病是由蟲蛀牙齒引起的,口腔疾病危害著人們的健康,並且還找到了保護牙齒、治療口腔疾病的一些方法。在文字的始祖甲骨文中就有象形文字“曲”的記載,也就是說在公元前14世紀左右,我國已經對口腔內蟲蛀牙齒有了認識。到了明朝即公元16世紀,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指出了多吃糖可能會發生鶻病。書中記載:“今人蒸棗多用糖、蜜樣過,久食最損脾,助濕熱,啖棗多,令人齒黃生工lo”啖即吃的意思,而蠹是齦病的古稱。    在距今1000多年前公元10世紀的遼代,中國就已經發明了植毛牙刷。1954年,我國考古學家在內蒙古赤峰大營子村的遼駙馬墓的隨葬品中發現了兩把骨制牙刷。牙刷頭部為兩排,共8個植毛孔,孔旁有金屬絲紮過的鏽痕,柄是圓的,植毛部為長方形,制法與現代的標准牙刷非常相似。這要比英國人發明的牙刷早700多年,但當時並不叫牙刷,“牙刷”一詞的出現,始於我國的元代。元代詩人郭鏈曾寫過一首詠牙刷的詩,詩中有:“南洲牙刷寄來日,去膩滌煩一金值。"說明那時牙刷已開始在社會上流行了。牙齿1    我國古人很早就有早晚刷牙和清晨用鹽水漱口的生活習慣。公元前5世紀的《禮記》中記載道:“雞初鳴,鹹盥漱。”唐代的《外臺秘要》中有“食畢當漱口數過,不爾使人病鵝齒。”指出了飯後應當立即漱口。元代的《飲膳正要》中有''凡清旦刷牙不如夜刷牙,齒疾不生。”又有“凡清旦鹽刷牙,平日無齒疾。”“凡食訖溫水漱口,令人無齒疾口臭。”《金丹全書》中有“今人漱齒……凡一日飲食之毒,積於齒縫,當於夜晚刷洗,則垢汙盡去,齒自不壞……今觀智者每於飯後必漱,則齒自老堅白不壞,斯存養之功可見矣。”在牙刷出現之前,揩齒是清潔牙齒的一種古老的方法,常用的工具有楊柳枝條、手指、布塊等。早在東漢《佛說溫室洗浴眾僧經》中就有將楊柳枝條打扁成刷狀,蘸藥揩齒牙面的記載。敦煌壁畫的《揩齒圖》十分形象地顯現了古人清潔牙齒的習俗和方法。另外,剔齒也是古人常用的潔齒方法。出土文物中曾發現距今1700多年前三國時期的金牙簽。古人還認識到叩齒琢齒等運動可以使牙齒堅固。《養生方》中有''朝夕琢齒,齒不鼬”的記載,指出了用琢齒、叩齒的方法來健齒護齒、預防鵲病。明代的《景嶽全書》中有“古有晨昏叩齒之說??…?餘每因勞因酒,亦常覺齒有浮突之意,則但輕輕咬實,務令漸咬漸齊,或日行一二次,或二三次,而根自固矣。又凡欲小解時,必先咬定牙根而後解,則腎氣亦賴以攝,非但固精,亦能堅齒,故餘年逾古稀,而齒無一損,亦大得此二方之力。”   古人亦認為良好的生活習慣對護齒健齒非常重要。明代《修齡要旨?起居調攝》中提出r十六宜”。其中有:齒宜多叩,口宜常閉,津宜常咽,發宜多梳,面宜多擦等等。《延壽書》雲:“凡飲食訖,輒以濃茶漱口,煩膩既去,而脾胃自和……蓋齒性便苦,緣此漸堅牢而齒蠹且自去矣。”在飲食方面,強調飲食的溫度要適宜,不可過冷過熱。《保生要錄》中有“凡食……雖熱不得灼唇,雖冷不可凍齒。"《醫說》中有“法當熟嚼令細,冷食不欲熱水漱口,熱食不用冷水漱口。”避伽牙齒暴冷暴熱,而引起牙髓炎症。這在現在看來,也具有一定的道理。此外,古人還懂得用藥物來健齒固齒。宋朝的《太平聖惠方》中有用藥末、藥膏、藥液揩齒的方子135首,含藥、含漱方443首。《奇效良方》、《普濟方》、《聖濟總錄》中也有記載。《本草綱目》載''旱蓮草同清鹽炒焦,揩牙,烏須固齒。”“儒糠,主治齒黃,燒取白灰,旦旦擦之。”指出了每天用中藥旱蓮草等刷牙可以健齒,並使牙齒潔白。   總之,我國古人很早就已經認識到牙病的病因,並且找到了護齒健齒的方法,有的方法至今還在被人們使用。
推薦閱讀:深圳牙科收費

Comments
There are still no comments posted ...
Rate and post your comment

Login


Username:
Password:

forgotten password?